01
你们知道Westlife吗?
和我同龄的人可能会一下就反应过来,然后脑海里出现这么一个形象:
年纪稍轻一点的读者可能没办法第一时间反应过来,但没关系,我们先听几首歌:
有人一边吃饭一边看,有人一边工作一边看,还有人一边健身一边看:
有人感慨“初听是高三,再听已三高”:
有人听得泪流满面:
有人在发段子:
有人回忆起当年到处拷歌的日子:
有人想起了自己曾经的班级表演曲目:
有人忍不住发歌词,我知道他是忍不住跟着唱了起来:
反正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。
虽然西城男孩已经变成西城大爷,今晚刷屏西城男孩的人大多也都进入社会许久,奔三奔四甚至奔五了:
但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啊。
共同的青春回忆是有力量的,熟悉且悦耳的旋律更是有魔力的。
它们形共同形成一股合力,让今晚的朋友圈成为了一场大型咏怀青春的现场。
希望下次微信能把张学友、罗大佑也请来开个线上演唱会,让再老一辈的人也热泪盈眶一把。
或者把NIGHTWISH、METALLICA、魔岩三杰、郑钧、崔健请来唱歌,给摇滚老炮们也“老夫聊发少年狂”一下。
当然,如果能把周杰伦、五月天、陈奕迅请到视频号上直播演唱会,我估计刷屏的人会更多。
到时候,微信一直在推的视频号直播说不定就成了。
02
不过话又说回来,虽然这场直播在我朋友圈刷屏,但其实看看数据,一共也才2000万人看过:
两千万当然不少,但相对于微信十几亿日活的体量来说实在不值一提。
而且据我了解,视频号直播同一个人点进去两次是算两个人的,也就是说实际看的肯定远远不到2000万人。
也就是说,虽然他们的直播在我朋友圈里刷屏了,但在更大范围内,可能有人根本不知道他们是谁,也对这场演唱会没有任何青春回忆。
所以我常说,中国有十四亿人,大家都有不同的过去,不同的回忆,不同的爱好,不同的成长背景——你非常在乎每天都在研究的东西,可能别人从来就没在意过。
这很正常,而且别人当然有不在乎的权力。
如果今天有个人在朋友圈频繁出警,认为“不给WESTLIFE增加热度的人没有青春”,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他是傻逼。
但同样的道理,在其他一些议题上很多人就不同意了。
比如某个竞技游戏圈里有两个知名选手A和B是宿敌,每天都能看到他们的粉丝对喷,基本是你揭我的偶像一个疤,我讲你偶像一个黑历史的节奏。
双方一开始还只是自己开贴对喷,所以也没什么,但到后来,他们可以在论坛的所有地方开喷,并且认为这个游戏最重要的就是这两位知名选手的恩怨,其他人看似在讨论问题,其实只是伪装起来在“阴阳怪气”。
于是,有新手求游戏攻略,他们在底下对喷;有人炫耀自己的战绩,他们在底下对喷;有人创作了和游戏有关的漫画,他们还是在底下对喷。
直到最后那些沉默的人都全都忍无可忍,决定一起把双方粉丝全部扔出去,让管理员把说相关话题的人全部封禁,事情才画上一个句号。
再比如曾经饭圈没被整治的时候,大家在社交媒体上根本不敢打明星全名,只敢发各种缩写、简写。
因为只要打全名,无论说点什么都会被循着关键词找来的粉丝们认为是“对家派来的黑粉”而进行爆破。
他们看什么都觉得是其他流量明星的粉丝派来黑他们“哥哥”、“姐姐”的。所有的“路人”,其实都是黑粉装的。
还有之前在美国,有一群女权主义者在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大喊口号,宣传他们的平权思想,然后被某个只想好好学习的韩国小哥怒斥“This is a library”,意思是你们要游行出去游行,图书馆里应该保持安静。
然而在小哥怒斥完回去后,游行者完全没有想散掉的意思,他们觉得小哥是敌人,是在故意阻挠他们游行,甚至从视频的杂音里还能听到好像是“Go back to Beijing”的声音。
政治圈更是重灾区。
所以才会出现一群人看了王刚做的美食视频,第一反应不是“扬州炒饭真香”,而是会立马联想到“蛋炒饭”,然后开始往政治隐喻方面去想。
上面提到的电竞选手、性别争端、流量明星粉丝、政治圈网友,看起来没有联系,但在旁人看来,他们烦人的原因是一样的。
就是误以为全世界都在关心他们关心的东西,然后用自己圈子里的话语体系,去解构整个世界——只要不是支持他们的,那就统统都是敌人。

防失联,微信扫一扫关注“武侠评论”
(微信内直接长按二维码)
网站在不断完善,历史文章持续更新中,敬请期待
防和谐,部分敏感内容设置了密码访问,公众号输入文章ID获取密码 ID是URL最后的数字,如https://www.wuxiapinglun.com/posts/15250,ID为15250
评论前必须登录!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