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前天有一个非常不引人注意的新闻,如下:
当地时间12月15日,美联储宣布,将把每月对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(MBS)的购买规模减少300亿美元(原计划为每月减少150亿美元),幅度是之前的两倍,按此推算该资产购买计划料于明年年初,而不是年中结束。并预计在2022年加息三次,以控制通货膨胀的速度。
一看到“预计在2022年加息三次”,这时候股市理所应当的“应声下跌”,再去看美股,鸟都不鸟美联储,该涨的继续涨。
根据期货交易显示,市场预测,到2023年底,美联储的隔夜利率将升至仅1.27%。
而美联储当时发布的是多少?1.6%。
Brown Advisory国际固定收益主管汤姆•格拉夫表示:“最合乎逻辑的结论是,市场根本不相信美联储会让利率超过1.5%。美联储显然准备在2022年初加息,市场认为这将导致总体加息次数减少。”
也就是说市场完全不相信美联储所说的东西了。
这不能怪市场,就鲍威尔那个“通货膨胀是短暂的”,叫了大半年了,我本人并不是什么专业金融从业人员,连我都能嘲笑鲍威尔的自欺欺人,何谈专业的金融从业人士。
美联储使唤不动市场了。

去年的时候,著名的《大西洋月刊》发了一篇文章
《决定一个国家对冠状病毒抵抗力的因素》,作者是著名的福山,写过《历史的终结》的那位。
文中把美国应对病毒不力的责任推给了特朗普:
“由于特朗普没有认真对待疫情,许多保守派人士开始否认我们处于危机之中,并坚持认为病毒的恐慌是民主党推翻特朗普总统的阴谋”
并且认为
“到目前为止,韩国和德国等民主国家在应对危机方面相对成功,即使美国做得不太好。归根结底,重要的不是政权类型,而是公民是否信任他们的领导人,以及这些领导人是否主持着一个称职和有效的国家。”
然后再看看现在的韩国和得到过,我怕是要大笑三声。从去年开始,德国之声就一直攻击中国,认为中国限制出行的做法如何如何不对,社民党刚一上台,迅速通过了在德国强制打疫苗的法律,比中国还激进。
如果福山认为是特朗普导致的美国防疫不成功,那么现在拜登呢?
就在今天,《大西洋月刊》头版头条新闻
《美国还没有为Omicron做好准备》
文章这次终于没有“意识形态上脑”了,开始诚恳的谈一些和病毒防护以及美国医疗基础设施的问题了,在文末说:
疫苗也不是唯一的策略。疫情的其他策略依然是必要的:带薪病假和其他保护重要工作人员的政策、更好的口罩、改善通风条件、快速检测、便于隔离病人的场所、保持社交距离、更强大的公共卫生系统,以及留住疲惫的卫生工作者的方法。
美国一直在许多问题上犯错误,认为单靠疫苗就能让我们摆脱大流行。与其试图一次一个地击败冠状病毒,该国需要做并且一直需要做的是建立系统并制定政策,以保护整个社区的健康,尤其是最脆弱的社区。
个人主义打败不了Delta,也打败不了Omicron,也打败不了以后的希腊字母表。自私自利是自暴自弃的,只要它的宿主无视这一教训,病毒就会继续教它做人。
这些话是中国人早就知道的,美国人死了80万人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,相当于一战+二战的美国死亡人数。
这篇文章的英文标题是《America Is Not Ready for Omicron》,很容易翻译,不过我想起《魔兽世界:燃烧的远征》了,在CG动画中,伊利丹气势汹汹的说:
我被囚禁了一万年
又被逐出了自己的故乡
现在你们竟敢闯入我的领地
真是自寻死路……
你们这是自寻死路!
最后两句的英文是:
you are not prepared…
YOU ARE NOT PREPARED!
如果直接翻译的话,应该翻译成:“你还没有准备好”,prepared的意思就是“准备好”的意思,台湾其实就是直接这么翻译的。
但是如果套用在《大西洋月刊》这个标题上,你可以翻译成《美国还没有为Omicron做好准备》,也可以翻译成《美国在Omicron上是自寻死路》
什么地狱笑话。

很多人对于美国领导力的下降属于“我知道下降,但是我不明白原理”,甚至有很多人认为美国领导力并没有下降,我以基础设施为例,来讲述一下其中的经济学原理:
在罗斯福时代,美国曾经有过大规模基建,在五六七十年代,美国的基础设施并不差,美国基础设施彻底出问题,实际上是在八十年代以后。
问题:为什么八十年代以后美国基础设施出了问题?为什么不是在更早以前?
原因倒也不复杂,由于八十年代以后,美国基础设施开支消减的很厉害:
从图表可以看到美国基础设施占GDP的比重在70年代后开始逐渐下跌,在40年代的时候,因为罗斯福新政的缘故,为了提振经济,一度还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基建,二战结束以后还维持不错的政府,但是过了七十年代,到80年代后,基础设施支出如同断了线的风筝一样,一直降到现在。
一直到最近美国才开始重提基建问题。
由于基础设施费用支出降低,从事相关行业的公司逐渐消失,相关从业人员也越来越少,重建基础设施首先需要行业的振兴,而行业的振兴又需要培养一代的人才,不光是搞设计的那种高端人才,更重要的是那些从事施工的技术工人,这些一时半会培养不出来,需要在实际施工中才会产生。
那么我们再问一个问题:为什么美国在八十年代减少了基础设施开支?原理是什么?
由于经济全球化,美国更愿意把一些低端产业外包给发展中国家,这种情况从二战以后就已经开始了,最先受益的是日本,然后亚洲四小龙,然后中国,在中国出现了大规模生产性集中,超大规模的工业园,生产性集中导致成本的降低,有利于平复物价,自80年代以后,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,世界再没有出现那种特别大的恶性通货膨胀。
由于生产大规模在中国集中,导致中国有改善基础设施的动力:改善基础设施后,会让生产和物流更加通畅,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,这不光是很多人想象的“基础设施只是让我们方便点”这么简单。
中国每投入到基础设施的一块钱,都能压低生产成本,直接变成经济利益,尽管这个利益没有直接体现在政府的财政收益上,但是间接的体现在社会收益上,更多的工厂,更高效的物流系统等等。
但是反过来再看美国,美国改善基础设施的动力是什么?
似乎除了“让人方便点”,就找不到更多的原因了。生产端,物流端都在中国,那为什么要在美国去搞基建呢?
你说要生产什么?何不去中国直接买呢?到中国买成本更低啊。
既然美国都不生产什么了,那么更没有必要把钱投入到基础设施改善了,反正就算新建了更多的基础设施,也不会产生更多的美国公司,也不会增长生产力,既然如此,何不省点钱呢?
那干脆就不投入了。
基础设施的不投入,导致各式各样的生产费用和物流费用更加高昂,公司越发不愿意在美国进行生产,更有动力的把生产转向国外,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。
然后就变成今天这样了。
从这个角度再回头去看美国的基建问题,其核心实际上是全球化带来的结果,要解决这个问题,就得先阻止全球化,以各式各样的理由来提高贸易壁垒就成了必然选择。
那么美国提高关税,就完全可以理解了。
但是这还没完,仅仅提高关税可能还不够,因为即便是撇开中国因素,制造业的回归也不见得能有所成就,这个世界上没有中国,也有东南亚,没有东南亚还有印度,世界上总有成本更低的地方。
再回头看看整个逻辑:
全球化和美元被高估带来了生产端的转移。
生产端的转移导致了国内的基础建设无利可图。
基础建设无利可图,自然不会有人投资基建,包括美国政府。
没有人投资基建导致相关公司的消灭。
相关公司的消灭导致该行业缺乏相应的人才。
再点缀一些其他乱七八糟的,例如环境评价,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的阻挠,就是现在的美国基建的样子。
所以核心是什么?是基建问题吗?
不,是美国资本的流出。
为什么要流出?因为资本要追逐高利润。
那我下命令,把资本留在国内不就行了?
也不是不可以,可是您这都挡住资本追逐高利润了,您这还是资本主义吗?
难道您想投共吗?
防失联,微信扫一扫关注“武侠评论”
(微信内直接长按二维码)
网站在不断完善,历史文章持续更新中,敬请期待
防和谐,部分敏感内容设置了密码访问,公众号输入文章ID获取密码 ID是URL最后的数字,如https://www.wuxiapinglun.com/posts/15250,ID为15250
评论前必须登录!
注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