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-12-15
分类:未分类
阅读() 评论(0)
上个月的深圳地铁里,一男子听闻家中母亲出事、掩面痛哭。
看到新闻时,我也正在地铁上生无可恋。听到他努力克制自己不要过于失态的抽噎声,立刻眼眶一酸。
前两年的年末一到,我和网友们一样,还挺爱看这种瞬间大合集的。
那时人们还没有特别习惯这件事:当最后一根稻草落下,再体面的人也会当街卸下伪装。
人间百态,酸甜苦辣,都在那一声声旁若无人的哭嚎里随风飘散,哭完还是一条好汉。
原因很简单——我还看啥别人崩溃啊,看自己天天那个熊样还不够吗。
说出来不怕笑话,进入全年压力最大的Q4后,我经常怀疑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空气里混进了什么催泪气体。
以及我敢打赌,在座各位其实都是曾在地铁上默默哭泣的主人公本人,只是没被拍过罢了。
当时是在被挤成沙丁鱼罐头的晚高峰地铁上,我像机器人一样毫无灵魂地刷着手机。
刷到了一个小女孩,在瓢泼大雨里跑来跑去,可雨就是永远淋不着她,特效做得可酷了。
镜头一转,女孩长大了,只身走进风雨,再也没有一把无形的伞撑在身后。
在眼泪即将向地心引力屈服的瞬间,我赶紧若无其事地抠了两下眼角。
15秒的小视频,让我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姥爷,让几万人也想起了他们放在心里最柔软之处的人。
“爷爷上个月刚去世,看到这个又忍不住哭了。”“想爷爷奶奶了,今晚就给他们打视频。”
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,但好像在疲惫、嘈杂、让人觉得自己无比低微的时刻里,很容易相通。
而且由头可能都很小,用不着多么悲惨巨大的灾难,就能让人心里地动山摇。
他有天挤公交的时候刷朋友圈,被推送了一个呼吁助老的短片。
片中,一个老人孤零零地站在医院、地铁口、快递柜前,脸上表情很是无助。
“它很方便,但是我不会”。看到屏幕上这行小字,朋友的心揪紧了,想起了现在用智能手机还只会发微信语音的奶奶。
还有个早婚早育的女强人同事,平时永远走路带风神采奕奕,有天无意中说起,她上次崩溃是在网约车上。
后座的小屏幕上播着一个什么致敬女性的短片,一脸干练的女性被问,“有没有一刻让你觉得自己特别脆弱?”
女主角跑马灯般回想起很多时刻:痛经痛到爬不起来,应酬喝酒喝到狂吐,忍住哭声在电话里骗妈妈“我挺好的”……
后来她自嘲说,我现在也太菜了,看个公益广告都能掉眼泪。
但在这个匆匆流动的时代里,我会觉得这一刻的动容是生活里最宝贵的东西。
没有人会轻易停下脚步,甚至匆忙到难以留意到,这些微小的人与事正在各色屏幕里默默上演。
但一旦为它停留住目光,心里隐隐的刺痛就会提醒我们一件事:
“爷爷撑伞”、“老人无助”带来的情感暴击,其实我们根本就不陌生。
但如果把它们搁到电视屏幕里、把你按在沙发上,被一些经典剧情洗礼过的DNA立刻就动了:
患了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,什么都不记得了,却还记得儿子爱吃饺子,要装在兜里给他带回去;
一个年轻女孩在老式大院的路上走着,走过了轻快的青年时代,走过了结婚生子,最终走成了一个踽踽独行的老人;
张罗了一桌饭的老奶奶,突然接到小辈的电话说不回家了,“忙,忙点好啊”……
这批电视公益广告的后遗症太强,以至于这几行字还没打完,我心头就开始泛酸。
只不过到了短视频时代、移动端的天下,有些故事被讲得更精巧了,用的技术更高级了。
人最朴素的情感是恒定的,对于互相温暖的需求也没有变。
网上有几个“中国神级公益广告”合集,至今聚集了几百万的播放量,和一群边看它、边就着眼泪下饭的年轻人。
里面的作品基本都出自国产公益广告“神作”频出的年代——90年代末、21世纪初。
那是90后小时候最爱看电视的时候,让这代人印象深刻的主人公,不是老人就是小孩。
经济的高速腾飞中,这些被反复播放的故事像一句无声的旁白:社会边缘弱势群体不能被抛下,文明素质的建设不能被忽视。
时间再往前推,80年代的公益广告以公共政策宣传、文明教育教化为主。
中国第一支经过专业艺术创作的公益广告在贵阳电视台一播出,就能带动当地一季度的自来水用水量下降47万吨。
无论在哪个年代,公益广告这种创作形式都像是时代的镜子,源于现实,照进现实。
到了如今技术发达、传播便捷的环境中,我会感叹于“公益”在新生代年轻人眼中,边界被大大拓宽了。
不只是以惭愧和同情为基调,呼吁“常回家陪老人”“给贫困孩子捐钱”;
大时代命运中,形形色色的、鲜活的人的尊严,都是被在乎的。
前两年有支名叫《一个人的球队》的短片,让我至今都印象很深。
16岁的少年叶沙(化名)去世了,他身上部分器官被捐献给了七个不同的受益者。
早早离世的年轻人热爱篮球,这也成了他身后再也无法完成的梦想。
于是,其中五个受益者——有中年男人,也有年轻女生——组成了一支最特殊的篮球队。
在2019年WCBA全明星赛上,这支“一个人的篮球队”走上球场,背上印着叶沙的名字,号码组成了20170427——叶沙的生命开始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的日子。
“我是叶沙,叶沙的眼睛。”“我是叶沙,叶沙的肝。”……
这个男孩的坚强和善良、尊严和梦想,在对善意的传递中生生不息。
器官捐献,这件在国人传统观念中非常忌讳的事情,在公众面前得到了一个颠覆性的展示机会。
短片播出后仅仅两天,就有23000余人进行了器官捐献的志愿登记。
故事当然很感人,但最震撼人心的改变,总是发生在流泪之后。
最近有两段我特别想推荐大家看一看的公益短片,也是在微妙动情的细节上,让人会想追问很多。
一部叫《妈妈的请假条》,主角是一位在农村扶贫的女性干部。
由于乡下工作太过繁重,在儿子的很多事情上,她只好写下一张张请假条,诉说对儿子的想念和愧疚。
很难想象,一位强大、能干、坚韧的扶贫工作者,展现了这么多脆弱与挣扎。
可是这也是每个宏伟愿景抽丝剥茧后,必须要直面的事:
她是干部,是母亲,也是会为事业与生活的平衡感到愧疚和无助的人。
拍摄技法简洁朴素,却能让人轻易共情一个普通奋斗者的困境。
刚刚回乡的小丽,果然没有逃开被父母当面催婚的命运,对相亲对象并不抱有期待的小丽却发现,她所见到的男生,都是领域内敢创新、超能干的有志青年:
登上新闻的科学养鸡能手,把葡萄种成“5G智慧果”的葡萄大王,身边的同学都已经成为连锁民宿老板……
在大好的年华,大家的事业都风生水起,而小丽也深受感染,做出了自己的选择:回乡创业。
反映时代声音,聚焦个人选择,公益广告中这些普通人向上漂流的故事,于这些细微处无声而动人。
更难得的是,它们还展现了女性在时代浪潮中为理想而抉择、奋斗的力量。
这两部公益广告,刚刚荣获本年度黄河奖“共同富裕”特别奖项。
作为中国广告协会主办的中国公益最高奖项评选活动,黄河奖是唯一一个经中央批准、全国评比达标表彰工作协调小组同意设立的公益广告赛事活动,在公益广告界具有坚实的基础与广泛影响力。
此次“共同富裕”特别奖项,由腾讯基金会与中国广告协会共同设立,并邀请众多行业内权威评委组成专家评委阵营。
围绕经济发展、民生改善等相关话题,从众多优质作品中优中选优,借助作品更加深入地展现出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内涵。
获奖的作品,通过讲好当下中国故事,传播中国正能量,着眼于发展最前沿、与大众最息息相关的议题,生动展示着时代的精神。
除了以故事引发大众的共情,从本次获奖作品中也能看出,公益形式的创新,也在不断拓宽着公益的边界、在新时代创造着全新可能。
获奖作品《你是什么水果味》以H5链接为载体,又体现了如今中国公益事业的另一层焦点:更加注重技术、创意和趣味性的尝试。
形式上是强互动性的性格测试,内核是助力乡村优质水果品牌走向大众。
通过技术创新,用户与公益事业之间的互动和体验感大大增强,再通过链接平台销货实效助力,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更加深入人心。
用多样化的技术支撑公益事业的发展,也是腾讯公司“科技向善”的愿景。
从2017年“一元钱购买自闭症孩子画作”刷爆朋友圈开始,腾讯用一次次创新助力公益一次次破圈。
去年“我是创益人”项目中,以“我在秦岭修兵马俑”为创意的获奖作品,用最通俗易懂、体验感极强的方式,让普通人穿越千年时光,亲手触摸古老文明的美妙。
前文提到的“一个人的球队”,也是发源于该计划,各界力量对这支球队的关注和支持,始于一次广泛传播的H5签名计划。
在科技时代的蓬勃发展中,有温度,有创意,讲好中国人共同关心的时代故事。
我们乐见越来越多的“神作”,从这个领域走到大众面前。
防失联,微信扫一扫关注“武侠评论”
(微信内直接长按二维码)
网站在不断完善,历史文章持续更新中,敬请期待
防和谐,部分敏感内容设置了密码访问,公众号输入文章ID获取密码
ID是URL最后的数字,如https://www.wuxiapinglun.com/posts/15250,ID为15250
版权声明:本文采用知识共享 署名4.0国际许可协议 [BY-NC-SA] 进行授权
文章名称:《:每次刷到他,我都不忍心看》
文章链接:
https://www.wuxiapinglun.com/posts/10651 本站资源仅供个人学习交流,请于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,不允许用于商业用途,否则法律问题自行承担。
本站编辑
评论前必须登录!
注册